WSJ︰中國政府救民企 實際意味加強管控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8/10/25 15:33

分享:

分享:

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承諾堅定不移地支持民營企業。但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評論指,官方這種支持方式,或許不是企業家樂見的;原因是政府近期提出的支持陷困民企措施,不僅重點只在乎股權質押風險蔓延,同時更可能產生政府加強管控民企的效應。

《華爾街日報(The Wall Street Journal,WSJ)》評論說,官媒周末發表的習近平講話,再加上中國高層決策者近期集體發聲為國內股市打氣的舉動,釋放出中央高度焦慮的訊號;但政府擔心的可能不僅僅是股市,而是市場的高槓桿水平、以及其對中國金融系統的潛在影響。

今次股市下跌 源於股權質押

文章指,本輪下跌與2015年不同,今次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普遍都在質押股份換取貸款,而三年前的癥結則是散戶投資者大舉融資融券買入股票。根據Wind資訊的數據,目前大約4.3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股票,被用作借款抵押,規模相當於整個市場的9%。

這些貸款的借款人大多是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股東,而非大型國有企業的股東。據高盛估計,未償還的股票質押貸款總額可達2,900億美元 ,其中約一半目前可能面臨追加保證金的風險,因為中國股市自1月份以來已下跌近30%。

至於如何防範風險蔓延,《華爾街日報》估計,中國政府或採取強硬手段,防止出現由追加保證金引發的進一步拋售,另一個解決方案是由國企介入。據高盛的數據,國企今年已斥資62億美元購買39家民企的大量股份,近半數此類交易是在過去兩個月內發生的。

政府救市 意味減低民營企業主控制權

文章指,這些股份收購交易或許有助於避免股權質押貸款違約,從而讓放款的銀行和券商受益。但對民企所有者來說,附帶的影響是他們對企業的控制權變小,這一趨勢與習近平治下、中國國有部門影響力日益擴大的趨勢相契合。習近平對民營部門的「支持」或許僅僅意味着政府的控制權再次擴大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